【编者按】
我校第五届校长教学质量奖评选工作自2025年3月启动,经过个人申报、资格审核、初评、终评、校长办公会审议等环节,结果日前揭晓。经济学部张纪录、法学部戚笑雨、城乡规划学院孙力楠、经济学部段聪颖、管理学部许卫华、管理学部田启涛六位教师荣获本届校长教学质量奖,每人获10万元奖励。
校长教学质量奖是我校教学“三大奖”中的最高奖项,每三年评选一次,旨在激励教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生态,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为充分发挥获奖者的教学示范引领作用,营造重视教学、崇尚教学的浓厚氛围,引导广大教师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和能力,潜心教书育人,党委宣传部、教务部联合制作了《第五届校长教学质量奖获得者专题访谈》专栏,以“视频+文字”访谈的形式,推动教学交流,促进教学提升。
今天播发专栏第二期——法学部戚笑雨副教授专访。
【获奖者简介】

戚笑雨,法学博士,法学部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教学和研究方向是:著作权法、新型知识产权保护、批判性思维。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河南省教学标兵;获得河南省本科高校课堂教学创新大赛特等奖第一名,河南省教育系统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学校青教赛一等奖。主持河南省一流本科课程1门,河南省本科高校研究性教学示范课程1门;主持省部级项目6项,发表中英文学术论著十余篇(部);获得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河南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河南省本科高校研发性实践教学优秀成果奖。教学心得:以理性精神研究学习规律,以人文德性践行规律的教育转化,实现育人实践“求真”与“向善”的统一。
【文字对话】
问:戚老师您好!作为校长教学质量奖的获奖者,能否分享一下指导您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
答:核心其实就是“学生中心”的教学范式重构,这不是某一种具体教法,而是一套理念框架。它提倡关注学习者个体的经历、背景、兴趣、能力、需要以及学习体验;主张学习者应承担相应的学习责任,积极通过各种途径来构建知识;鼓励学习者主动展现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作为一线教师,需要紧紧把握住课程和教学法两个抓手,在三个方面用力:
一是把焦点放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上。这里面讲究“三个统一”:
第一个叫“师生互为主客体的统一”。课堂不是老师一个人的“独角戏”,不能老师永远是主角、学生只当观众。教育这事儿得是老师和学生互相配合着来——比如我上课的时候,讲完一个知识点,肯定会马上让学生做个小练习或者小讨论,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得像打乒乓球一样来回互动,这才是互相配合的状态。
第二个是“认识活动和意向活动的统一”。“认识活动”就是学生记知识点、分析问题这些用脑子的事儿;“意向活动”呢,就是学生有没有兴趣学、愿不愿意学、有没有动力学这些用心的因素。以前可能只关注学生能不能听懂,现在发现,如果学生对这门课没兴趣、没动力,就算老师讲得再好,教学效果也出不来,所以得两边都照顾到。
第三个是“内化和外显的统一”。“内化”就是学生把知识学进去、记在脑子里的过程,比如背公式、理解概念;“外显”就是把脑子里的知识拿出来用,比如做题、解决实际问题。以前很多课是课上只讲内化,让学生课下自己去用知识,但这样有的学生可能就不会用或者不用。现在我们把“用知识”这个环节也放到课堂上,老师当场带着学生练,有问题当场指导,这样知识才能真正变成学生自己的本事。
二是以学习目标为导向反向设计教学。就像盖房子先定好图纸,先明确学生学完这门课该具备什么能力,再倒推怎么选教学内容、设计活动、做评价,保证每个环节都冲着目标去。三是把思政元素自然融入教学。不能硬塞大道理,要把价值观塑造当成教学的首要目标,在讲专业知识时自然而然融入。
问:这样的理念如何具体落地到课堂教学中?
答:主要通过三种模式实现。第一种是混合式学习。让学生通过线上资源自学基础知识,线下课堂就不再重复讲,而是带着学生把知识用起来。第二种是参与式学习。按照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设计从记忆到评价的不同层次任务,结合学科前沿和现实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这里面特别注重培养分析、综合这些高阶思维。第三种是个性化指导和及时反馈。通过问卷、访谈这些方式摸清楚学生的学习情况,然后调整教学节奏;评价也不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而是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考察学生。
问:实施过程中有哪些需要特别注意的关键点?
答:有三个关键点得把握好:第一个是确保基础认知加工的质量。老师得提供结构清晰、准确的信息,帮助学生有效理解和记忆,别让他们在模糊的知识上打转。第二个是减少无关的认知任务。课堂活动得紧扣学习目标,别安排与学习目标无关的花里胡哨的环节,让学生专注在核心内容上。第三个是客观评价学习成果。评价标准得围绕学习目标来定,采用更开放的方式,比如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单纯考记忆,还要保证评价能真实反映学生的掌握情况。
问:如何科学评估这类教学改革的效果?
答:我们建立了两维评价体系:
先看学习层面:1.学习目标达成度。看看学生在情感、认知、技能上有没有达到预设目标,能不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参与度和主动性。通过课堂互动、小组合作这些情况,看学生是不是积极投入学习。 3.个性化需求满足。看教学有没有照顾到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提供适配的资源和路径。 4.学习动机和情感体验。通过调研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没有被激发,是不是在学习中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再看教学层面:1.教学方法和引导技巧。看看老师有没有用合适的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引导技巧到不到位。 2.教学内容与目标的匹配度。检查教学内容和活动设计是不是都围绕学习目标,有没有跑偏。 3.评价与反馈的有效性。看评价方式能不能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是不是及时、有帮助。 4.课程思政融入度。看思政元素是不是自然融入专业教学,有没有生硬灌输的情况。
(供稿单位:党委宣传部、教务部;审核:丁勇、李伟平;编审:乔现伟;签审:丁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