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协同办公系统
  • 个人服务中心
  • 电子邮件
  • 校历
  • 图书馆
  • 信息公开
  • 书记信箱、校长信箱

首页

财大故事

首页 > 财大故事 > 正文

邂逅与学生的共同成长之美——专访第五届校长教学质量奖获得者、管理学部许卫华教授

作者: 党委宣传部、教务部 发布时间: 2025-07-16 浏览次数:
分享:

【编者按】

我校第五届校长教学质量奖评选工作自2025年3月启动,经过个人申报、资格审核、初评、终评、校长办公会审议等环节,结果日前揭晓。经济学部张纪录、法学部戚笑雨、城乡规划学院孙力楠、经济学部段聪颖、管理学部许卫华、管理学部田启涛六位教师荣获本届校长教学质量奖,每人获10万元奖励。

校长教学质量奖是我校教学“三大奖”中的最高奖项,每三年评选一次,旨在激励教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生态,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为充分发挥获奖者的教学示范引领作用,营造重视教学、崇尚教学的浓厚氛围,引导广大教师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和能力,潜心教书育人,党委宣传部、教务部联合制作了《第五届校长教学质量奖获得者专题访谈》专栏,以“视频+文字”访谈的形式,推动教学交流,促进教学提升。

今天播发专栏第五期——管理学部许卫华教授专访。


【获奖者简介】

许卫华,博士,管理学部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讲本科生《项目管理》《项目融资》和MBA《运营管理》。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河南省教学标兵、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学名师。

先后获得河南省本科高校教师课堂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河南省教育系统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等教学奖项20余项。先后主持河南省一流本科课程、课程思政样板课程等各类教改项目9项。主持河南省软科学重点项目等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厅局级项目8项,深度参与工信部等部门委托项目20余项。在《管理学报》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著作6部。荣获河南省发展研究奖三等奖等科研奖励5项。

教学心得:以求真务实之态深耕课堂,用砥砺前行之姿见证成长,于教学革新里邂逅学生与自我的双向成长之美。


【视频访谈】

【文字对话】

问:在您看来,高校教学工作的核心价值是什么?

答:我认为高校教学与高中及以前的教学有着本质差异。高中及以前教学侧重知识积累,高校教学则是大学生迈向社会的“最后一公里”,是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关键阶段。从学生个人发展看,高校教学是“定制化成长项目”。在新文科理念下,注重跨学科融合与综合素养提升。对学科发展而言,高校教学是“学科创新引擎”。新文科要求打破学科壁垒,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从为河南地方经济发展赋能角度,高校教学是“地方经济助推器”。从为国家培育人才角度,高校教学是“国家人才孵化站”。新文科强调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在项目管理教学中,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引导他们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战略,培养“懂技术、善管理、重责任”的新文科人才。

问:您觉得在推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确保改革成效的逻辑起点是什么?

答:我认为精准识别教学痛点是改革成功的逻辑起点。我过去的教学实践表明,在探讨“教什么”和“怎么教”之前,必须深入分析课情、学情、教情,精准识别核心问题。以《项目管理》课程改革为例,我们团队通过系统诊断,锁定了三大关键痛点:痛点一,教学设计滞后,与学生的个人发展需求脱节。痛点二,教学模式传统,与学校应用研究型大学的定位存在差距。痛点三,教学拓展浅层,与地方发展战略协同不够深入。

针对这些痛点,我们实施了系统化的解决方案:

针对痛点一,我们进行了三维重构,也就是通过知识体系迭代、职业发展定向和能力评估升维来创新教学设计,满足学生的个人发展需求。具体做法包括:首先,调整教材。选用国际上比较权威的项目管理机构PMI和IPMA最新的PMBOK第7版和ICB4.0,同时补充论文和相关专题。重构教学内容,把原来的16章整合成2大模块12章,并理清课程与前后课程、各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借助信息技术,建立课程知识图谱、地图和数字人。扩充思政元素库和线上线下资源库,不断迭代教学主平台、教学辅助平台和教学实验平台。其次,组织推动所在学部学习导师制度的实施。把学习导师分为社会实践型等6大类,以项目制形式设计指导路径,匹配学生发展意向。最后,基于智慧课堂AI系统进行智能职业画像和设计路径。课程考核突出全程化和多元化,加强非标准化和综合化的评价环节。

针对痛点二,我们着力打造研教共生链、学术反哺链和学科交叉链。首先,开展研教融合项目和导师制项目等,设计“微科研”任务,引入全国高校项目管理大赛等学术竞赛、企业实习和虚拟仿真实验,全面提升学生的知识、能力和价值。其次,通过课程教学生态圈,定期筛选研究课题;通过科研任务分解教学法,形成反哺路径;通过智慧课程进行技术赋能,助力学生进行智能数据分析与决策,从而指导课程教学改革和优化。再次,联合我校经济学、法学等学科优势,围绕学部凝练的“商农”“商法”“商数”三个交叉方向,开展“跨学科项目工坊”。最后,围绕我校“1 + 4 + N”系列改革,组建校内“多师协同”教学团队、“双院协同”导师团队。鼓励学生在完全学分制背景下,选择跨学科课程,并与《项目管理》交叉创新,创设集物理空间、虚拟空间和心理空间三位一体的教学环境,推动课程的学科交叉融合。

针对痛点三,我们构建了“真题-真做-真用”的“三真”闭环生态。首先,联合省工信厅、科技厅等部门共建战略需求池,推动豫商研究、河南重大战略、百业千企调研和创新创业训练营等活动。其次,打造三课堂联动,给学生提供各种真实的体验机会。最后,建立“真用案例孵化器”,把师生共同完成的各项优化方案成果,转化为各类教学资源,升级为纵向或横向课题,或者沉淀为政府决策报告,又或者转化为论文著作、调研报告等。通过这些真实的体验,学生可以得到来自各界的真实反馈,从而检验自我,提前做好准备,敢于挑战,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通过精准靶向痛点并实施系统性改革,课程实现了“学生成长-学科发展-社会服务”的三维共赢,近三年学生获课程相关各类竞赛奖项60余项,该课程获评省级一流课程、省级课程思政样板课程等。这印证了:只有以痛点为锚点,改革才能穿透表象、触及本质。

问:在您看来,学生要实现从“学会”到“会用”的跨越,最关键的学习路径是什么?

答:我认为实现这一跨越的核心路径,正蕴含在孔子“学而时习之”的千年智慧中——其本质是完成“学”与“习”的深度循环。 我们从造字本源便可窥见古人的前瞻设计。看“學”这个字。它的下面是个“子”字,代表的就是咱们同学们,无论男生女生。中间部分像是一个冠,也就是帽子,上面左右两边是两只手,中间是个“爻”字。这“爻”字可不简单,它意味着万事万物变化发展的根源。所以,“學”这个字传达的意思就是,一个人要用手去摆弄、探究这个“爻”,也就是说学习不能只是被动接受,而要主动去探索、研究、创新。再看“習”这个字。它上面是个“羽”字,就像毛毛虫经过羽化蜕变,最终变成美丽的蝴蝶一样。学习其实也是这样,得经过不断地在读书中学、在提问中学、在练习中学、在思考中学,经历这样一个如同羽化的过程,才能真正有所领悟,使知识蜕变为能力。而这,恰恰也契合了建构主义、结构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内涵。当学生通过“探究-实践”循环打通“学”“习”链路,便能抵达孔子所言“不亦说乎”的境界——知识不再是悬浮的理论,而成为改变现实的力量。正如学生课程感悟所示:“当我用项目管理理论重构家乡产业链时,才真正触摸到学习的终极愉悦。”

问:关于高校教学改革,您还有什么体会可以分享?

答:回首这些年,我最深的体会是:教学改革必须做到“顶天立地、痛点驱动、技术人文共生”。第一,教学之道,当“顶天立地”。“顶天”是方向,要紧扣国家新文科建设战略,站在高等教育变革的最前沿;“立地”是根本,要深植河南这片沃土,把课堂搬到中原大地,用本土案例、真实项目、区域发展需求来重塑教学内容。只有让国家战略与地方脉搏同频共振,教学才能真正成为服务社会的“源头活水”。第二,创新之火,源于痛点。毛泽东同志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今天我们要说“没有痛点就没有创新力”。当学生抱怨“教材里的案例水土不服”,这就是最鲜活的调研信号。我们把它转化为本土化案例库建设的起点:深入企业、走进田野、对话一线,把痛点变成教学创新的“第一推动力”。唯有如此,课程才能既接天线又接地气,实现知行合一。第三,技术赋能,人文添彩。AI绝非教师替代者,而是解放者,它让我们聚焦价值引领。正如智慧课堂精准捕捉的沉默身影,却在项目管理实践实训中率先点燃创意星火。这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技术为人文教育插上了翅膀,助我们唤醒学生的灵魂,引导他们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供稿单位:党委宣传部、教务部;审核:丁勇、李伟平;编审:乔现伟;签审:丁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