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我校第五届校长教学质量奖评选工作自2025年3月启动,经过个人申报、资格审核、初评、终评、校长办公会审议等环节,结果日前揭晓。经济学部张纪录、法学部戚笑雨、城乡规划学院孙力楠、经济学部段聪颖、管理学部许卫华、管理学部田启涛六位教师荣获本届校长教学质量奖,每人获10万元奖励。
校长教学质量奖是我校教学“三大奖”中的最高奖项,每三年评选一次,旨在激励教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生态,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为充分发挥获奖者的教学示范引领作用,营造重视教学、崇尚教学的浓厚氛围,引导广大教师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和能力,潜心教书育人,党委宣传部、教务部联合制作了《第五届校长教学质量奖获得者专题访谈》专栏,以“视频+文字”访谈的形式,推动教学交流,促进教学提升。
今天播发专栏第六期——管理学部田启涛副教授专访。
【获奖者简介】

田启涛,博士,副教授,企业管理硕士生/MBA导师。研究方向为组织行为、营销沟通。主讲本科生《营销沟通》《管理沟通》课程,硕士生《组织行为专题》《营销管理》课程。先后获得河南省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河南省教学标兵、河南省文明教师、中国高校财经慕课联盟“同课异构”教学竞赛一等奖、河南省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等奖项和荣誉。
参与或主持国家自科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省部级及厅局级研究课题6项,在《管理评论》《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等CSSCI期刊、SSCI期刊和行业期刊上发表论文四十余篇。在金融、通信、烟草、行政事业单位等行业具有十五年市场调查、企业培训、咨询等工作执行、团队管理和市场开发工作经验。教学心得:不结合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迷茫的。教学就是要师生戮力同心,学以致用,教学相长,知行合一。
【视频访谈】
【文字对话】
问:教学竞赛对教师教学工作有哪些促进作用,能不能分享一下您的体会?
答:我非常珍惜参加教学竞赛的机会,因为教师坚守的三尺讲台就是聚集注意力的地方,教学工作应该经得起关注、评论甚至挑剔。教学竞赛对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和现场展示都具有非常严苛的要求,这是一名教师自我审视和提升的绝佳机会。就我个人体会而言,教学竞赛从三个方面促进教学工作:
首先,教学竞赛要求我们在教学工作中追求极致,这是一种美妙的工作体验。工作中追求极致,探索自己能力的极限,会让人在获得满足和幸福感。《道德经》中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现实中不少人喜欢极限运动,都是类似道理。我参加过不少教学比赛,深知精心备赛的过程非常煎熬,逐字稿中的遣词造句反复斟酌,授课方法设计精雕细琢,会让人觉得筋疲力尽,有时又因为脑子里貌似涌现出一个不错的改进主意顿感柳暗花明,豁然开朗。而且备赛工作投入越大,就会越牵挂比赛中观众和评委的反馈,也很关注比赛结果。比赛结果理想,会非常激动,很有成就感!比赛失利,短暂的情绪失落之后又会感觉职业心理成熟一大截。
其次,教学比赛是教学工作征途中的加油站,为我们注入新动力。在教学岗位上我算是一名老兵了,年复一年的教学工作就像在戈壁沙滩中远足,容易让人陷入疲劳。要让这种重复变得不简单、不平凡、有价值,就要把这个过程当作一种修行,不断复盘、自察和自省。教学过程中多角度反馈,就像远足路途中的美景和驿站,为我们补充修行过程中的心理和体力的资源。我老家有一句谚语:“路口庄稼长势好。”因为你在地里干农活时,经常会有路过的行人提出一些参考建议,你就有更多学习机会,从不同的角度审视自己。从这个角度上说,积极关注和参与教学比赛无疑为我们的教学、教改和教研工作中的注入新动力。
再次,教学比赛中获得的荣誉会成为我们心中高悬的明镜,时刻提醒自己敬畏岗位,珍惜荣誉。看到今年我们学校校长教学质量奖比赛通知时,我跟同事们开玩笑说:这是咱们学校教学比赛的大奖和重奖,如果我获奖了,以后每次上课就把教室前后门都打开,打造开放式课堂,随时欢迎同事们和同学们去参观指导!当时没有十足把握获奖,这么说有点夸海口吹牛的意思。现在真的得到了这项荣誉,我一定会努力达到兑现这个承诺的工作标准,这项荣誉成为我心中高悬的明镜,督促自己在教学工作中持续精进。
问:您教学工作中追求和坚持的教学理念是什么?
答:如果用一句话概括我崇尚的教学理念,那就是“以学生为中心!”根据我个人的理解,再扩展一下这句话的话,那就是:“以学生学习和成长为终极目标,帮助学生培养再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我认真拜读过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一篇博士毕业论文,那篇论文中详细对比了中西方两位先贤的教育理念,他们分别是中国的孔子和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孔子提倡教育要树立人们的信念和行为规范,“传道受业解惑”,当学生遇到问题请教老师时,老师要想法设法给学生一个参考答案。而以苏格拉底为代表的西方教学理念崇尚评估和质疑被已被广泛接受的知识,建立自己的理论假设,简单地说,就是引导学生不断的提出问题,然后鼓励他们自己想办法寻找答案。
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我一直努力把两种教育理念融合在一起,教学首先要“传道受业解惑”,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专业领域的核心概念和理论体系,在头脑中建立知识框架;以此为基础,鼓励和帮助同学们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不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和培养学生探索未知领域的兴趣和习惯,持续突破现有知识的局限。
问:作为一名高教教师,如何组织好课堂教学和课程建设?
答:大学阶段教学需要融合科研和实践前沿,课堂教学和课程建设是教学工作的“一体两面”,其中课堂教学是前台呈现,课程建设是中后台支撑。
一方面,课堂教学负责搭建学习场景,循循善诱让学生进入学习角色和剧情。这一阶段我一直努力尝试的是“BOPPPS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环节分别是:1.Bridge:暖场、导言;2. Objectives/Outcomes:学习目标或结果;3. Preassessment:前测;4. Participatory learning:参与式学习;5. Post-assessment:后测;6. Summary:总结。如果再加上学生学习难易程度适中,会很容易让学生形成学习心流体验,沉浸在学习过程中。
另一方面,课程建设需要搭建教学目标体系,完善自主理论框架和教学内容设计。我觉得一门大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体系应该包括四个层面:首先是价值目标,帮助同学们树立是非、善恶、美丑的判断标准;其次是知识目标,帮助同学们理解课程内容的结构安排与逻辑关系;再次是能力目标,帮助同学们将显性知识内化为默会知识,内化为实践能力;最后是行为目标,借助于行动学习,将课程学习落实在行动中,改善行为习惯。这一目标体系需要体系化的课程内容建设支撑,我个人负责建设的课程,课程团队自编教材,建设了课程思政案例库,开展“专创融合”教学方法探索。
问:对未来自身的教学工作,您有什么样的考虑和展望?
答: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有一个梦想:把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融会贯通。特别是对于我所在的工商管理学科而言,“不结合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迷茫的”。老师应该为同学们做好示范,学以致用,教学相长,知行合一。
站稳三尺讲台,在备课和授课过程中持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追踪理论前沿,专业知识实践场景在变,理论模型中变量关系在更新,知识在迭代,我们要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不能因循守旧;投身社会服务,让实践检验真理,切实让教学和科研工作扎根在社会经济发展的热土上!
(供稿单位:党委宣传部、教务部;审核:丁勇、李伟平;编审:乔现伟;签审:丁勇)